中国石油网消息(记者 沈生莲)“年初,大伙还在为站上设备闲置而发愁。到现在,我们拓展了钻机及辅助设备维修、加工和改造业务。目前,已经圆满完成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000米钻机循环系统加工制作任务……”9月8日,谈及“外购转自制”的创新创效成果,西部钻探青海钻井公司生产保障中心负责人杨世全说。
被无人区包围的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基地,方圆400公里没有城市。为减少一线的非生产时间,钻井队“生病”的钻机绞车、泥浆泵等,都选择就近送到基地的青海钻井公司生产保障中心装备服务站。
以提高施工质量、生产效率为目标,小站的“黄浩伦创新工作室”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加工模型、模具。设计并自制了花土沟基地唯一的200吨卧式压力机,100吨移动式拉拔机、液压压板机、泥浆泵耐磨盘取出器等专用维修设备。新工具、新工艺不断更新,设备的“脱胎换骨”加快了小站转型升级的步伐。
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、市场化经营机制,改革重组的步伐让青海钻井公司布局结构更趋合理。把创新刻进基因里,成为花土沟东北角这座小站不变的坚持。近几年,他们先后获得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、集团公司优秀QC成果一等奖……
	
	 
 
	
然而近2年,受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劣质化加剧的影响,盆地钻探市场规模持续萎缩,服务站的冬季设备整修也早早结束,人和物的“闲置焦虑”引发了顶层管理者的思考: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挖掘存量市场,让小站乃至公司在竞争中活下去?
挑战中孕育着机遇。今年年初,借助西部钻探推动装备升级、保障生产安全的契机,青海钻井公司争取到西部钻探兄弟单位9000米钻机循环系统的加工制作任务。项目开工后,服务站员工主动打破岗位界限,掀起“一人多岗、一岗多能”的学习热潮。
9000米钻机循环系统加工制作,创新采用罐面离心机、坐岗房等与罐体一体化设计。通过“循环罐罐体防砂棚与前后护栏集成+一体升降式结构”,将侧边护栏改为折叠式,钻井队搬迁时整套循环池能快速摆放到位,极大地提高了搬安效率。罐底设计为弧形避免沉砂,罐内设计排污沉降池,方便机械清罐作业。
加工制作过程采用底盘全工字钢网状双面焊接,纵向加装穿管增加抗弯强度。同时,优化瓦楞板尺寸,增加罐体腰线圈梁提升罐体整体刚度。此外,针对传统电缆敷设易出现线路混乱、泥浆腐蚀的问题,线槽与罐体间采用支座连接,更好地保护了各类管线和线缆。在安全控制与运维方面,所有电机配电箱采用远程与现场双控模式,保障操作灵活且紧急处置的安全。
“用有限的资产获取最大的收益,我们现在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算账……”杨世全一边说着,一边在工作记录本上一笔一画地记录着在创新中增值的每一笔钱。